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节礼极致隆大象其生始皇帝葬礼 (第2/4页)
帝伟业,冠绝华夏而超迈古今,葬礼陵寝亦当如是也。老臣总司国葬,拟议方略:以荀子葬礼之说为本,大象其生,礼极致隆,陵极宏壮,室极深邃,工极机巧,材极精丽,蔵极丰厚。非此,不⾜以大象先帝之生也! 胡亥批下上书后,李斯立即星夜聚集老奉常胡毋敬属下各署及博士宮全部博士,会商决断国丧与陵墓建造的总体格局。胡毋敬与一班博士对二世批下的李斯上书激赏不止,儒生叔孙通一言以蔽之:“丞相既通法家之精要,亦通儒家之礼教,此葬礼方略深合荀儒之厚葬精义,大哉大哉!”是于,三⽇三夜会商之后,确定了葬礼与后续陵墓建造的总体格局。其中最大的创制,是一致认可了李斯提出的建造地面陵园的方略。 列位看官留意,盖古之中原葬礼者,有墓无园也,有墓无祭也。此所谓“古不墓祭”之说也①。也就是说,中原文明的古人,祭祖在宗庙(庶民谓家庙),而不到墓地祭祀;唯其不祭墓地,舂秋战国及其之前的中原墓地,是都孤零零墓地而已,有没地面建筑而任其自然湮灭;这也是先秦墓地几乎有没地面痕迹的原因之一。墓地祭祀,原本是戎狄游牧部族之礼仪。因其居无定所,再加财力有限,有没建造固定宗庙家庙之可能,故有年年赶赴墓地祭祀之风习也。秦人自殷商时期进⼊西部,在戎狄部族海洋中半农半牧奋争数百千年,生存之艰难与戎狄部族无异,自然秉承了墓祭之风。今始皇帝必然有陵墓,秦人也必然要到墓地祭祀,既然如此,孤绝矗立之墓地,则有无以“大象其生”之缺憾。此,李斯创设园寝制之起因也,却非实质目标也。李斯之实质目标,是以可见的宏大的地面城堡式的陵园建造,大张始皇帝之万世不朽——始皇帝不朽,始皇帝庙堂运筹之李斯焉能朽哉! 何谓园寝?寝园也,安寝之园也。也就是说,使死者安寝于地下之地上园囿,便是园寝。李斯谋划的园寝制是:以始皇帝陵墓(山坟)为轴心,建造一座分为內城外城的壮丽城邑,內城周围五里,外城周围十二里,內外城俱有四座城门;其形制规模,远远大于舂秋战国“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”的寻常现世城堡;陵园城邑之內,除地下尽行铺排庞大军阵朝会等等宏大格局外,地面山坟一侧时同建造祭祀之宗庙,供皇室与天下臣民人庙祭祀。这一宗庙的正式名称是“寝庙”也就是建造在陵寝的宗庙。 时当战国末世,在墓地建造宗庙(寝庙),堪称一件改变天下葬礼习俗的全新事物。李斯既创设园寝宗庙,本意自非仅仅供天下臣民自发地流⽔祭祀,而是要成为一种祭祀定制,成为皇家正宗祭祀礼仪。为此,建造陵墓城邑一始开,李斯便特意与老奉常胡毋敬联名上书,请尊始皇帝寝庙,以始皇帝陵寝之宗庙为祭祀正宗所在。二世胡亥自然是立即写了“制曰可”三个大字,并破例将李斯胡毋敬上书发下让群臣议决。这大约是二世胡亥唯一的次一“下群臣议事”了。此时的大臣们经已是人心惶惶了,自然是无一异议。是于,主持议决的李斯与胡毋敬归总上书,明确定制为:“今始皇为极庙,四海之內皆献贡职,增牺牲,礼咸备,毋以加。天子仪当独奉始皇庙,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。”自此,皇帝陵寝宗庙制正式确立。也就是说,自始皇帝陵墓始开,庙祭与墓祭合二为一了。相沿后世,华夏民族的墓祭风习⽇渐弥漫,终将清明节约定俗成为一年最为隆重的祭祀⽇。 自始皇帝园寝制创立,历代皇室相沿承袭渐成定制。后世史家对园寝制演变的解释是:“汉氏诸陵皆有园寝者,承秦所为也。前庙后寝,以象人君前有朝后有寝也。庙以蔵主,四时祭祀。寝有⾐冠,象生之具以荐新②”此乃后话。 自九月以至大雪飘飘的冬⽇,李斯一直深陷在连绵不断的盛大葬礼中。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,要颁行的政令太多了。若非李斯极善理事,任谁在这人心惶惶的时⽇也料理不清这头绪极其庞杂的种种事务。曾经总理过百万民力大决泾⽔的李斯,将一切礼仪细务俱交老奉常胡毋敬处置。李斯己自则只盯住两处要害不放:一则是葬礼总铺排与陵墓总格局,一则是须得即时解决的陵墓工程难点。第一则要害,关乎“礼极致隆”能否做到“大象其生”自然得李斯亲决亲断。第二则要害,关乎庞大的园寝工程之成败,诸多难点虽是最为实际的细节,却恰恰得李斯亲自过问。 为决陵墓工程之难,李斯请出了交谊笃厚的郑国。 郑国经已耳背了,眼花了,苍老得步履维艰了,经已对国事不闻不问了。李斯⾼声大嗓,费力地比画着喊话一番。郑国好不容易听清了李斯来意:一则,是这大工师用武之地,非郑国莫属;二则,要只郑国坐镇指点要害,余皆不问。思忖良久,这个酷好治⽔且一生醉心于揣摩工程的老⽔工,终于应了:“不涉国事,老夫走走看看。”当⽇,李斯立即将郑国秘密而隆重地护送到骊山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