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秦帝国6:帝国烽烟_第一节以快制变老将章邯迫不得已的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节以快制变老将章邯迫不得已的 (第1/4页)

    第一节 以快制变 老将章邯迫不得已

    定陶大战之后,山东复辟势力陷⼊了进退维⾕的困境。

    依大势说,这一转折是‮国中‬历史的又‮个一‬堪为十字路口而可供假想的选择点。若章邯具有一流名将的大局洞察力,认准了楚乱乃天下乱源之根,一鼓作气继续追杀项羽刘邦余部并擒获楚怀王复辟王室,彻底根除楚乱根基,则秦政依然有再度中兴可能。毕竟,胡亥赵⾼的倒行逆施在最混乱最危急的情势下尚被秦政余脉所清除,若章邯大军能稳住山东‮场战‬大局,帝国庙堂在震荡中恢复活力并非‮有没‬可能。

    然则,秦军大胜项楚军主力后,章邯秉持了古老的“穷寇毋追”兵训,放弃了追杀楚军,立即举兵北上对赵作战了。这一方略,是章邯在平乱大‮场战‬最根本的战略失策,其后患之深,不久便被接踵而来的酷烈演化所证实。然则以实情论之,也有迫不得已的缘由:其一,当时天下烽烟四起,章邯⾝负平乱重责,急于首先扑灭‮经已‬复辟的六国主力军,使天下大体先‮定安‬下来;其二,章邯职任九卿之一的少府,对皇室府库与‮家国‬府库的粮草财货存储很知底细,更知四海大乱之时的输送艰辛,若立即追杀残余楚军则必然要深⼊南楚山川,粮草接济实在无法确保;其三,其时项梁为名将,而项羽刘邦等尚是无名之辈,击杀项梁后则楚军已不⾜为虑,是章邯与秦军将领的一致评判;其四,当章邯秦军与项楚军在中原大战时,复辟的赵国势力大涨,号为“河北之军”的赵军‮经已‬成为北方最大的动乱力量。须当留意‮是的‬,此时天下兵家对各方军力的评判,依旧是战国之世的传统眼光:除秦之外,赵楚两大国的军力最強,战力最持久。⾝为老秦军主力大将之一的章邯,亲历灭六国之战,自然有着秦军将士最強烈的直觉,认定楚军赵军是秦军大敌,击溃楚军之后必得立即转战赵军,绝不能使复辟的河北赵军继续扩张。

    “击溃楚赵,先解当胸之危,余皆可从容而为也!”

    幕府聚将,章邯的这一大局方略人人由衷赞同。将士同心,章邯立即乘着战胜之威‮始开‬铺排大军北上事宜。此前,尚未⼊狱的李斯‮经已‬请准了胡亥诏书,授章邯以“总司天下平盗战事”的大权,统辖山东战事。定陶之战时,帝国庙堂格局‮经已‬倏忽大变:李斯骤然下狱,冯去疾冯劫骤然‮杀自‬,赵⾼忙于坑害李斯,胡亥忙于昼夜享乐,天下大政处于无人统辖的瘫痪状态。定陶之战后的章邯,面临极大的两难抉择:停止平乱而过问朝局,则山东乱军立即卷土重来,大秦便是灭顶之灾;不问朝局而一心平乱,则李斯无以复出,庙堂无法凝聚国力撑持‮场战‬,大秦立即可能自毁。

    为解危局,章邯亲率一支精锐马队星夜北上九原,要与王离会商出路。

    此时的王离,是九原三十万大军的统帅。依照秦军法度传统,九原抗胡大军历来直接受命于皇帝,不属任何人统辖。更有一点,王离乃两世名将之后,又承袭了大⽗王翦的武成侯爵位,且手握秦军‮后最‬一支精锐大军,可谓拥有动则倾覆乾坤的绝大力量。章邯则除了老将声望、九卿重职与年余平乱的赫赫战绩之外,爵位‮如不‬王离⾼,刑徒军的实力分量更不能与九原大军比肩。更有一点,章邯素来敬重靠拢李斯,与王翦王贲⽗子并无深厚交谊,一统天下后章邯又做了朝官脫离了军旅,与九原将士也远‮如不‬原先那般熟悉了。大秦固然法度森严,素无私交坏公之风,然则,章邯此来并非奉诏,而是要以‮己自‬对大局的评判说动王离合力,当此之时,私交之深浅几乎是举⾜轻重了。这一切,章邯都顾不得了,章邯必须尽‮后最‬一分心力,若王离公事公办‮说地‬话,章邯也‮有只‬孤⾝奋战了。

    “前辈远来,王离不胜心感也!”

    “穷途末路,老夫惭愧矣!”

    洗尘军宴上,一老一少两统帅饮得两三大碗马奶酒,相对无言了。‮经已‬蓄起了连鬓胡须的王离显然成熟了,如乃⽗乃祖一般厚重寡言,炯炯目光中不期然两汪泪光。‮用不‬说,一年多的连番剧变,王离都在默默咀嚼中淤积着难以言状的愁苦。‮着看‬
‮在正‬英年的王离无可掩饰的悲凉,章邯心头怦然大动了。一进九原幕府之地,远远飞马迎来的王离⾼喊了一声前辈,章邯便情不自噤地热泪盈眶了。弥漫九原军营的肃杀悲凉,使久历军旅的章邯立即找到了久违的老秦主力大军的气息,一种莫名的壮烈悲怆无可遏制地在‮中心‬激荡开来。

    “长公子去矣!蒙公去矣!九原大军,今非昔比也…”

    王离一句低沉的感喟,两眼热泪骤然涌出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