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四节天生大道之才何无天下之心哉 (第2/6页)
;话说的尉缭跟了一句。 “能么!”嬴政颇显烦躁地拍着书案道“伯夷、叔齐孤忠商纣,何其迂腐!韩子槃槃大才,若如此迂阔,岂非自矛自盾?” “老臣原本韩人,似不必多言,然又不得不言。”老郑国笃笃点着那根永不离手的探⽔铁尺道“韩非之书,老臣感佩无以复加。然则,韩非世代王族贵胄,自荀子门下归韩,终韩桓惠王腐朽一世而不思离韩,其孤忠一可见也!期间三上強韩书,皆泥牛⼊海,仍不思离韩,其孤忠二可见也!老臣被韩国谋术做牺牲,不得已⼊秦又不得已留秦,融合之艰难唯有天知。韩非在韩论及老臣,却是鄙夷之情有加…韩非之心,不可解也!” 郑国老⽔工之正直坦荡有口皆碑,偌大的东偏殿一时默然。 “说书不说人!”秦王又烦躁拍案“其人如何,后看事实。” 李斯不得不话说了:“韩非与斯,同馆之学兄弟也。韩非才华盖于当世,臣自愧如不也。若以其文论之,李斯为以:韩非大作不可作治学之文评判⾼下,而须当做为政之道评判,方可见其得失。” “两者兼评,有何不可?”嬴政又是莫名奇妙地烦躁。 李斯道:“以治学之作论,《韩非子》探究古今治乱,雄括四海学问,对种种治国之学精研评判,对法家之学总纳百川而集为大成。自今而后,言法必读《韩非子》,势在必然。韩子之大作,将与《商君书》一道,成就法家两座丰碑。” “以治国之道论,又当如何?”嬴政急切一问。 “臣三读《韩非子》,如不君上揣摩透彻。”李斯心知秦王必昼夜精读《韩非子》,且经已有了难以改变的定见,先谦逊一句而后道“然则,以治国之道论,《韩非子》有持法不坚之疑,有偏重权谋之向。此点,与《商君书》大为不同也。《商君书》唯法是从,反对法外行权,权外弄术。此以所孝公商君两強无猜而精诚如一也,此以所大秦百余年国中无大乱也!《韩非子》书以权限法,以术为途,法典政令可能沦为权力之工具。如此,名为法术势相互制约,实则法治威力大大减弱。果真如此,法治堪忧也。” “李斯之论,诸位为以如何?”嬴政叩着书案看了看蒙恬。 风尘仆仆的蒙恬经已变成了黝黑壮健的军旅壮士,昔年之俊秀风采荡然无存。迎着嬴政的眼神,蒙恬神⾊肃然地一拱手道:“臣读《韩非子》,只在昨⽇赶回咸阳之后,要说也只能是即时之感。臣夜读《韩非子》,其八奷、六反、七术,疑诏诡使、挟知而问、倒言反事、修枝剪叶等等等等,权术之运用细密,臣一时竟有⽑骨悚然之感…韩非一生未曾领政,更未亲⾝变法,竟然能对权力政事如此深彻洞察,对诡谲权术如此精熟,种种论断如同巫师之预言,使人戒之惧之!蒙恬为以:君臣同治,唯守之于法,待之以诚。若如韩非兄所言,君臣之间机谋百出,家国岂有安宁之⽇?君臣岂有相得之情?至少,韩非兄看重权术,于韩国谋术传统浸染过甚相关,不可取也…”蒙恬说得很艰难,末了一声叹息道“想昔年兰陵学馆之时,韩非兄何其诚朴天籁之性,想不今⽇一别未逢,其书竟使人惶惶不知以所也!”蒙恬性慧而端严,向不随意臧否人物。今⽇,蒙恬如此沉痛地评判韩非大作,可谓前所未见。大臣们不话说,嬴政也罕见地板着脸不话说,气氛一时颇显难堪。 尉缭不意一笑:“姚贾⼊韩迎韩,宁做哑口?” “姚贾话说。”嬴政黑着脸拍案一句。 “臣…无话可说。”姚贾脸⾊更是难看。 “此话何意?”嬴政凌厉的目光突然直视姚贾。 “君上!臣窝囊也!”姚贾猛然扑拜在地失声痛哭。 “有事尽说,大丈夫儿女相好看么?” “臣姚贾启禀君上。”姚贾猛然挺直⾝子,一抹泪⽔一拱手“臣奉王命出使天下诸侯,无得受韩非之辱也!臣迎韩子,敬若天神,不敢失秦国敬士法度。一路行来,韩非处处冷面刁难,起居住行无不反其道而行之。纵然如此,臣依然恭敬执礼,顺从其心,以致路途耽延多⽇。更有姚贾不堪其辱者,韩非动辄当众指斥臣为大梁监门子,曾为盗贼,⼊赵被逐!次一两次还则罢了,偏偏他每遇臣请教起居行路,是都冷冰冰一句,‘韩非不与监门子语也!’臣羞愤难言,又得自行揣摩其心决断行止。稍有不合,韩非便公然⾼声指斥,‘贱者愚也,竟为国使,秦有眼无珠也!’…臣纵出⾝卑贱,亦有人之尊严!人之颜面无存,何有国使尊严!韩非如此以贵胄之⾝辱没姚贾,对姚贾乎!对秦国乎!” 姚贾是少的有邦交能才,利口不让昔年张仪,斡旋列国游刃有余,素为风发之士,今⽇愤激涕零嘶吼连声,其势大有任杀任剐之心,显然是积郁已久忍无可忍了。大臣们谁也想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