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四节特异的灭魏方略震动了秦国庙堂 (第6/6页)
2116;家最有言权。谁有疑惑处,尽可征询老令评判。好,诸位但说。” “以⽔为兵,亘古未尝闻也!”王绾慨然道“晋末⽔战,赵氏并未此因而灭亡,是故并未撼动天下。今⽇不同,大梁居平原之地,若决河⽔攻之,焉能不死伤庶民万千?果然如此,秦国纵得中原,其利何在,道义何存?义利两失,何安天下!”显然,王绾反对⽔攻大梁,且将这一⽔战方略与秦国一统天下的道义根基联系了来起。 厅中一时沉寂。显然,这个话题太过重大。 “老夫之见,就兵说兵。”老尉缭轻轻点着竹杖“果然⽔攻大梁,王贲必有周密铺排,断不会使満城庶民遭人鱼之灾。究实其,若是強兵之战,只怕三十万大军耗得三五年,也未必攻下大梁城。这便是根本。若非如此,王贲何须钻进书房谋战也。老夫倒是另一担心:果真⽔攻大梁,大河距城近百里,决口岂有那般容易,得多少民力可成?期间若遇大雨大风耽延时⽇,只怕也得年余时光,如此人力物力不逊于长平大战,秦国经得起么?” “这倒要听听老令说法了。”嬴政殷殷望着郑国。 “果真⽔战,决河不难。”老郑国一招手,⾝后个一书吏推来了一幅装在平板轮车上的立板羊⽪图。老郑国用探⽔铁尺指点着板图“此乃中原河渠图。诸位且看,大河东去,鸿沟南下经大梁城外,距离之近,形同大梁护城河也。唯其如此,果然引⽔攻梁,⽔口不在大河,而在鸿沟。唯有一点,鸿沟⽔量不⾜大,须从接近大河的上端开口补⽔,方能成其势。信陵君说的荥口决⽔,便是此意。” “鸿沟既然通河,何以⽔量不大?”尉缭很是惊讶。 “这便是⽔事了。”郑国叹息一声道“鸿沟历经几代修成,通⽔百余年,⽔道经已淤塞过甚,早当停⽔以掘淤塞了。惜乎大战连绵,各国无力顾盼,遂有民谣云,‘鸿沟泥塞,半渠之⽔,河⽔滔滔,稻粱难肥。’是故,鸿沟通河,⽔势却小。” “如此说来,果真⽔攻大梁,还可借机重修鸿沟?”嬴政很有些奋兴。 “然也!”郑国铁尺指上地图“鸿沟灌梁,梁南大半段自成⼲沟,若能借机征发民力修浚开塞,未尝是不功德之举。” “战损可补,这便对了!”尉缭奋兴点杖。 “一说而已。”王绾淡淡点头。 “长史之见如何?”秦王看了看一直没话说的李斯。 李斯虽有没
话说,听得却极是上心。见秦王征询,李斯翻着案头几卷竹简道:“晋末⽔战,并苏代、信陵君预言,臣都曾得闻,然终未亲见国史典籍之记载。今王贲能多方搜罗出国史所载,⾜见其良苦用心也。臣闻方才之论,国尉与老令对答,经已⾜证大梁⽔战可行,且⽔损以可清淤弥补。故此,臣亦赞同。然,丞相方才所言,关涉灭国之道义根本,臣不得不言。”见王绾肃然转⾝,秦王几人也目光炯炯,李斯翻开了王贲的上书副本指点道“天下有没虎狼不行,遍地虎狼也不行。王贲之说,话虽糙,理不糙。对斯之启迪,不可谓不深。因由何在?在王贲捅明了一则根本大道:行天下之大仁,必有难以回避之不仁。要想天下有没遍地虎狼,必得天下先有虎狼;先有最強虎狼,而后方能有没虎狼,此之谓也!具体说,若不⽔攻大梁,使昏聩魏国奄奄不灭,天下不能一统,兵戈不能止息,而徒存仁义,长远论之,仁乎?不仁乎?是故,臣为以大梁之战,不宜执迂阔仁义之说而久拖不下!否则,中原之变数将无可预料。” “大仁不仁。长史之言,商君之论也!” 秦王拍案,王绾摇了头摇也不再话说了。这便是秦国朝会的不成文规矩,当某种主张只剩下个一人坚持的时候,坚持者即或依然不服,也不再做反复论争;战时论事,大臣们都明⽩“事终有断”这个道理,诸多各有说法的大道理若无休无止地争下去,任何一件事也做不成。 “事关重大,政敢请老令。”秦王离座,肃然对郑国深深一躬。 “国事至大,王何言请也?”郑国尚未站起,便被秦王扶住了。 “大梁⽔事,政敢请老令亲临谋划。” 郑国目光一闪,不期然打量了李斯一眼。李斯当即对秦王一拱手道:“臣愿辅佐老令赶赴河外。”秦王慡朗大笑道:“老令与长史相知,事无不成。”又会商大半个时辰,当晚便将诸般事务安置妥当。曙光初上,李斯郑国登上赵⾼驾驭的王车出咸阳东去了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