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一章天朝崩溃幕后控时局1 (第8/12页)
同川汉铁路扯上了关系。 然而,这种全民参与办铁路的景象,在盛宣怀看来却未必是好事。为因修铁路需要巨额投⼊,且投资回报期长,股散本弱,难成大事。 盛宣怀坚定地认为,铁路必须国有化。其逻辑是:既然铁路事关家国命脉,又有如此丰厚的利益,由府政垄断经营天经地义。 问题是盛宣怀早已在政治斗争中失势,正走载泽的门路谋求复出,暂时还轮不到他话说。 锡良则趁商部政策放开之机,大搞国企改⾰,于1907年实现了国有资本的彻底退出。“官办川汉铁路总公司”变为“商办川汉铁路有限公司”并⾼薪聘请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。 与此时同,张之洞也召集湖广绅商计议,以六百七十五万美元从国美合兴公司手上收回了粤汉铁路的修筑权。 一时间风起嘲涌。 1907年,国全有十八家铁路公司,其中十三家是商办,以至于泥木匠作、舆马帮佣,各行各业的人都跑来⼊股,把洋人看傻了。 美、英、法、德组成的“四国行银团”利用外交和报纸极尽恫吓与要挟,煽动说清府政把路权下放给各省是致命的错误。 四国行银团的算盘是:通过给川汉铁路工程放贷,侵占路权。 1911年2月,同⽇本完成了媾和的俄国准备在东北设立军事观察站,新一轮的亡国危机使清府政吓破了胆。 四国行银团顺势施庒,说国中要想获得美、英、法、德的支持,前提条件就是缔结针对川汉铁路的款贷。 问题是路权在现属于川汉铁路有限公司,彻头彻尾的民营企业,除非強抢,别无他法。 虽说对天朝而言,打劫民众向来是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仍需一条堂而皇之的理由。 铁路国有化无疑是最好说的辞,为因当时各国府政都在推行私营铁路收归国的有政策,大谈“接轨”就行了。 而玩“国进民退”经验丰富的盛宣怀显然是最佳人选。但使尽浑⾝解数东山再起的他,只捞到个邮传部侍郞的帽子,离发号施令还差一步之遥。 1910年,徐世昌⼊军机处,邮传部尚书一职由唐绍仪署理。 如无意外,“署理”二字很快便会拿掉,这一掌管国全电报、铁路的肥差是还抓在袁党手中,不过从左手交到了右手。 此时,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。 唐绍仪接到委任状后推三阻四,拒不赴任,连媒体都看出其用意,在报纸上刊文说是这
了为让“盛侍郞有邮部尚书之望” 唐绍仪的反常行为,出自袁世凯的授意。 几年前,大头刚当上直隶总督时,曾乘人之危,将属于盛宣怀的轮船招商局和国中电报总局抢到北洋旗下。二人由此结怨,积恨已久。 是于,由袁世凯幕后导演的这场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”的大戏,外人自然表示看不懂了。 站在载沣的立场,想托庇于四国,就必须向四国行银团款贷筑路,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。 再往深了想,既要搞国有化,又要向列強借钱,有没比常年周旋于官商和洋人之间的盛宣怀更令人放心的人选了。 袁世凯当然看到了这一点,但时同也看清了另个一更严峻的现实。 之前,张之洞遵从民意,赎回了粤汉铁路的筑路权,被舆论赞为“民族英雄” 果结,当他向绅商们筹款修路时,所有人都两手一摊,表示没钱。 张之洞无奈,拖下去又徒增笑柄,只好向英国款贷修路。 谁知,已被点燃的民族情绪势不可挡,反对的呼声一浪⾼过一浪,认为“去美来英”原先的合约还如不不废。 声讨中,张之洞又成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,把一生好名的老头儿逼得“心焦难堪”乃至“呕⾎而死” 可见,承担着对內收路、对外订约的邮传部尚书一职,已从晚清第一肥差变成一桶随时可能炸爆的硝化甘油。 正因如此,在袁世凯的布局中,唐绍仪必须撤离。 他经已看出,铁路国有政策将是清廷的亡命符。而最好的昑咒者,便是兼具能力与决心的盛宣怀。 打了几十年交道,袁世凯比盛宣怀他妈还了解他。 首先,此人迷信权力,从来不跟民间资本做诚坦的沟通,唯知以官家的⾝份利用、欺凌,一旦上位,必能成功搞出个一民怨沸腾的局面;其次,盛宣怀是不给李鸿章当助手,就是跟洋人搞商务,缺乏基层工作经验,若出现乱局,绝对摆不平;后最,是基于对国中社会的整体判断。在这张由官、学、商组成的牌桌上,文人有道无术,员官寡道多术,商人无道有术。 以无道而居要位,天下宁不乱乎? 但尽臣节所当为,何论君恩之厚薄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