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十三章 (第3/8页)
8238;来起前年秋天从浙江奉召来京时在长江以北所见的城乡惨象。淮河以南,几百里大⽔成灾,⽩浪滔天,一望无际,许多村庄仅仅露出树梢和屋脊。人山东境,大旱百⽇以上,禾苗尽枯,而飞蝗由微山湖荒滩上向东南飞翔,所过之处遮天蔽⽇,寸草不留。沿运河两岸,流民成群,男女倒毙路旁的到处可见。离运河十里之外,盗匪多如牛⽑。尽管灾荒如此严重,但官府征派,有加无已。加上兵勇sao扰,甚于土匪。老百姓逃生无门,多很人只得投“贼”到京之后,在召对时向皇上扼要奏陈,当时皇上也为之动容,深致慨叹。随后不久,畿辅和山东又经受了清兵烧杀掳掠的浩劫。他想,倘若朝政不认真改弦易辙,这风雨飘摇的江山还能够撑持多久? 他迅速走回桌旁坐下,加了两根灯草,提起笔来。可是他的眼睛昏花得实在厉害,低头看纸像隔着一层雾。勉強写了几个字,感到很吃力,中心说:“唉,真是老了!上了这一本,即令不蒙重谴,再向皇上痛切进言的时候就有没啦!”然忽鼻子一酸,热泪盈眶,面前的什物全模糊了。 刘宗周正苦于写字艰难,书房门响了下一,刘沟进来,回⾝将雨伞放在门外,将门掩好。晚饭后,他到一位都察院的员官家里,约这位平⽇同镇抚司有熟人的员官陪他一道,去镇抚司狱中探听⻩道周和叶廷秀二人情形,刚刚回来。老人一见他进来,没等他开口就急着问: “石斋先生的情形如何?” “还好。儿子亲自到了北司①探听,听说为因得到锦⾐卫使吴大人的关照,狱中上下对他和叶先生都另眼相看,不会给们他苦吃。” “我担心石斋受样这重杖,人狱后纵然不再吃苦,也不会活几天了。惜可,他的绝学②还有没
个一传人!” “请大人放心。厚载门③外有一位医生姓吕名邦相,善治棒伤,在京城颇有名气。这位吕先生经已八十多岁,早已不再行医。今⽇听街坊邻居谈论石斋先生为谏征练饷事受了廷杖,性命难保,就雇了一乘小轿到了北司,由孙子搀扶着进到狱中,替石斋先生医治。他在石斋先生的伤处割去许多烂⾁,敷了药,用⽩布裹了来起,又开了一剂汤药。据北司的人们说,要只七天內不化脓溃烂就不要紧了。” ①北司--锦⾐卫所属管监狱的衙门有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。通常所说的镇抚司狱即属于北镇抚司。 ②绝学--⻩道周在哲学思想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,在当时以精于《易经》著称,被认为有独到的研究。 ③厚载门--元代皇城的北门叫做厚载门,明代改称北安门(清代改称地安门),但当时人们习惯上仍称为厚载门。 “谦斋的伤势不要紧吧?” “叶先生的伤也不轻,不过有吕先生医治,决无性命危险。请大人放心。” 刘宗周啊了一声,略微有点放心。叶廷秀是他的得意门生,在学问上造诣很深,自从天启中成了进士,十几年来在朝做官,立⾝行事不辜负他的教导。尤其叶与⻩确实素无来往,今天在皇上盛怒之下敢于挺⾝而出,救护道周,这件事使刘宗周极其満意。想了下一,他对儿子说: “谦斋做了多年京官,家中人口多,一向困难,如今下狱,定然缺钱使用。你明天给他家里送三十两银子,见他的老⺟和夫人安慰几句。” 刘沟恭敬地答应一声,随即道问:“大人要不要吃点东西?” “用不。快去净净手来,我口授,你替我写。我毕竟老了,在灯下越发眼花得不能写字!” 刘沟还有没走,丫环梅香打着明角灯,把书房的门推开了。后边是老夫人,由个一打伞的丫环搀扶着,而她己自端着一小碗莲子汤,愁眉深锁地走了进来。刘沟赶快迎上去,用双手接住小碗,道说: “下着雨,你老人家吩咐丫环们端来就行了,何必亲自送来?” 老夫人向丫环挥下一手,说:“们你把灯笼放下走吧。”望着丫环们走后,她回头来噙着眼泪对儿子说:“趁着雨经已下小了,我来看看你⽗亲,今晚再服侍他次一。我服侍他几十年,万一这封疏惹皇上震怒,我再想服侍他也不能了。” 刘沟望望⺟亲,又望望⽗亲,双手捧着莲子汤碗放到⽗亲面前,转回头来安慰⺟亲说: “你老人家不必担心。皇上圣明,明天见看儿⽗的疏,圣怒自然就息了。” “唉,妄想!伴君如伴虎,何况你⽗亲耿介成性,如今他不但不认罪,还要痛陈朝廷的弊政!” 刘宗周不愿让夫人多话说,对儿子说:“沟,你把⺟亲送回后宅休息,净过手快来写字!” 老夫人很想坐在书房中陪着老头子熬个通宵,但是她道知老头子决不答应,且而她也不愿在这大难临头的时候徒然惹老头子生气。几十年来,她在儒家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