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三百三十七章玩与被玩儿给看书咯  (第2/2页)
脚不利嗦的,还哆嗦着拄了个拐棍。    我瞅着老人家不容易,就跟张元说:“快去,扶人家一把。”    张元跑过去,老头来犟劲儿了,伸手甩开张元的手说:“老夫,咳咳…啊,咳咳…老夫能行…不用你扶,咳咳…”我看的心里直哆嗦,这可别死在这儿啊,这位。    我无奈叫回张元,跟在年轻人的后边儿,绕进一条小道儿,走到这个大宅子的后院儿。    后院儿用木头建了个大大的凉亭,古香古色,坐亭子里,能欣赏远处的海天一色,景致那是相当的给力。    我随诸位宗师级人物步入凉亭,忽然就看见亭中央摆了一个大大的木案。案子上,有用厚棉布缝就的小袋子近百个,袋口儿如今都敞着,里面散发幽幽药香。    凑近一瞧,好嘛,这袋里装的都是药材。且凭我的眼力分析,这些药材,全是地道野生,天然,无公害,纯正中药。    药挺多,价都不低呀。像关东(东北)的野山参,淮山药,柴胡,半夏,桂枝…    全是正经的好东西。    这时,领我们来的年青人见大家都坐了,就拿了张纸,对众人说:“师父列了题目,望诸位在一刻钟内,将所需药剂抓齐,时间一到,我们看诸位行的方,拿的药,来决定是去是留。”    众老家伙交头接耳,纷纷称赞这个方法公平。    青年拿着纸,示意大家仔细听,然后他开念了。    由于念的是绕口的古文,我就不原文照搬了,我说个大概意思。    意思说,在滇南某地啊,有个小山村,村子因为地处山谷,所以多发瘴气。有个叫张大的人,老爸,老娘,都因沾染瘴气死了。偏偏这个时候,山中又下了连绵不断的大雨,张大牛棚里又有一头牛跑了。张大冒雨找牛,上山,然后找到了,回家后,他感觉不舒服,请问,张大该吃什么药?    年青人念完,微微一笑说:“这里有部份药材,诸位按方抓药就是…”    老家伙们眼珠子一翻,想都没想,直接伸手就开始…    怎么着,抢药啊!    药就那么一点儿,他们抢啊。    一边抢,还一边吼:“我这得用小柴胡汤!你这人参给我。”    “我还要用参呢。”    “哎,你这老家伙,就这么点半夏,你别全拿去用啊。”    半仙儿见这些人抢药,他急了,捅我一把说:“柏达,快抢药啊,再不抢,没得药,交不得功课,我们就得回家喽!”    说实话,冷不丁那么一下子,我也想上去抢药。    可我怎么琢磨,怎么觉得不对!    这事儿,有古怪啊,绝不是普通考核那么简单。    我见那拄拐杖的老人家,抢药抢的费劲,我就跟张元说:“张元啊,你过去,盯着点老人,老胳膊老腿儿了,脆得慌,别让谁一使劲给碰坏了。”    “哎,老板儿,我这就过去盯着。”    我又对半仙说:“你搁这儿呆着吧,我出去转转。”    半仙儿:“哎,你…”我扭头,神秘一笑,转身,出了后院,跟一个家政服务员一通比划。对方领我进了厨房,我找到两样东西,拿两小碗装着,回来了。    这会儿,时间也差不多了。    众位老前辈,都把药摊在自个面前,很是得意地等着来人判定高低。    我把两小碗,端正摆面前。    并且,我还很坏地,拿手给捂上了。    “哎…哎你那什么东西?”一中年汉子问我。    “就不告诉你呀,就不告诉你!”    三分钟后,一个没头发,没胡子的两光老人出现在我视线中。    好嘛,这家伙,冷不丁一瞅,还以为哪座寺庙高僧呢。    这位…假和尚,出现在亭子里,众人纷纷起立,抱拳施礼。    假和尚很和蔼,笑过,一一握手,又顺便看了看对方摆在面前的药。    不一会儿,走到我面前。    假和尚微笑:“小伙子,你拿手捂的是什么呀。”    我松了手,一指,笑说:“生姜,红糖。”    “哦…”假和尚显出很有兴趣的样子问:“为什么你用生姜,红糖,你不考虑瘴气吗?”    我见众老者都望着我,我笑了:“瘴气?诸位啊,下雨时,是没有瘴气的。只有天晴,日烈的时候,阳光蒸腾大地,潜于泥沼中的瘴气才会以雾气的形式出现。所以,那位张大,他仅仅是找牛,受了点雨水寒气罢了,一碗姜糖水,即可解之。”    “啊…”众老者大惊。    假和尚微微一笑,指我说:“就你了,留下!”    “慢!这…这许多的药…”一老者,站起,指满桌子药,不解。    假和尚摇头说:“本心不明,不正,则易受外因干扰。为医者,病人之疾为首位,病之根源为二位。其余所行之药,宜灵活用之,切忌不可拘泥眼前。你等,明白了吗?”    老者们唉声叹息。    是呀,谁都没想到,这个题竟是如此的简单。谁都没想到,桌子上的药,并非是正确答案…    所以,他们输了,我胜了!    假和尚又说:“这位小伙子胜出,还胜在因地制宜,因地取材。红糖,生姜,农家都有,可这满桌的药材,农家有吗?”    众人醒悟…    好吧,他们被玩儿了。而我,也差点被玩儿了!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