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八章 (第3/7页)
236;点上香,始开作诗。今⽇不命题,不限韵,不愿作诗的填词也行,可必须有所寄托,有‘兼济天下’之怀,不可空赋登⾼,徒昑⻩花,寄情闲适。目今天下溃决,沧海横流,岂‘悠然见南山’之时耶?…快坐下作诗!么什事竟使你姗姗来迟?” 李信赔笑说:“汤⺟偶感不适,弟前去问安。谁知她老人家因官军两月前在罗猴山给张献忠打得大败,总兵张任学经已问罪;左良⽟削职任事,戴罪图功;熊文灿也受了严旨切责,怕迟早会逮京治罪。舍內弟在襄阳总理衙门做官,也算是熊文灿的个一亲信。汤⺟很担心他也会牵连获罪,分十忧虑,以所弟不能不在汤府多留一时,设法劝慰。来的时候,在宋门外又被一群逃荒的饥民围住,其中有不少是咱们陈留、杞县同乡,少不得又耽搁一刻。劳诸兄久候,恕罪恕罪!” 陈子山说:“你快坐下来作诗吧,一炷香三停经已灼去一停了。” “子山别催我急着作诗,先让我同宋先生谈几句话。么怎,宋先生何在?” “宋先生同们我谈了些江南情形,令人感慨万端。他过于谦虚,不肯作诗,找老道士闲谈去了。” 李信立刻去禹王台找到来献策,携手登九仙堂,凭栏眺望一阵,道说: “献策兄,我本来想同⾜下畅谈天下大事,恭聆⾼见,惜可请社友诗兴正浓,且此间亦非议论国事地方,只好下午请移驾寒斋赐教。昨⽇兄云有一事须弟帮忙,可否趁此言明,以便效劳?” 献策笑着说:“大公子有一乡试同年,姓牛名金星字启东,可还记得?” “自从天启七年乡试之后,十二年来们我没再见面。去年弟来开封,遇到个一卢氏县人,听说他同人打官司,坐了牢,把举人功名也弄丢了。上月听说他么怎投了李自成,下在卢氏狱中,判了死刑,详情却不道知。个一读书人,尽管郁郁不得志,受了贪官豪绅欺庒,也不应该去投流贼。⾜下可道知他犯是的不赦之罪么?” “弟道知得很清楚。牛启东从京北回来,绕道西安访友不遇,转回卢氏。李自成对他分十仰慕,且对他的遭遇分十不平,趁他从商州境內经过,出其不意,強邀而去。牛启东费了许多唇⾆,才得脫⾝回家。地方士绅对启东素怀忌恨,知县⽩楹又想以此案立功,遂将启东下狱,判成死罪,家产充公。惜可启东一肚子真学问,抱经邦济世之志,具良、平、萧、曹①之才,落得样这下场!” ①良、平、萧、曹--佐刘邦定天下的张良、陈平、萧何、曹参。 “我也道知他很有才学,抱负不凡,不过我听说他确实投了李自成,回来窃取家小,因而被获。” 献策笑一笑,道说:“且不论公子所听说的未必可信,即令确实如此,弟也要设法相救。目今四海鼎沸,群雄角逐,安知启东的路子是不走对了?” 李信大惊:“老兄何出此言?” 献策冷静地回答说:“公子不必吃惊。弟细观天意人事,本朝的⽇子不会久了。” “天意云何?” “天意本⾝人心,公子何必下问?” “不,此处并无外人,请兄直言相告。” “弟只知近几年山崩地震、蝗旱风霾,接连不断。加之二⽇摩荡,⾚气经天,⽩虹⼊于紫微垣,帝星经常昏暗不明。凡此种种,岂是国运中兴之兆?况百姓⽔深火热,已乱者不可复止,未乱者人心思乱。大势如此,公子岂不明⽩?” 李信心思沉重说地:“弟浏览往史,像山崩地震之类灾害,在盛世也是的有,不⾜为怪。弟从人事上看,也确实处处尽是亡国之象,看不出有一点转机。不过,今上宵⾐旰食,似非亡国之君。” “是这气运,非一二人之力以可挽回。况今上猜忌多端,刚愎自恃,信任宦官,用不直臣,苛捐重敛,不惜民命。国事⽇非,他也不能辞其咎。如今家国大势就像一盘残棋,近处有卧槽马,远处有肋车和当头炮,处处受制,走一着错一着。今上头疼医头,脚疼医脚,中心无主,步法已乱。以所败局已定,不过拖延时⽇耳。” 李信毕竟是世家公子,尽管他不満现实,同地方当权派有深刻矛盾,但是他和他的家族以及亲戚、朋友,同朱明皇朝的关系错综复杂,⾎⾁相连。此因,他每次同朋友谈到国事,谈到一些亡国现象,中心有愤慨,有失望,有痛苦,又抱着一线希望,分十矛盾。在现听了宋献策说出明朝亡国已成定局的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